2025年《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19期“铁军风采”栏目刊发《笃行忠诚的“铁钉子” ——追记四川省金堂县纪委原副书记、县监委原副主任晋兆东》。
10月,毗河的秋风裹着几分凉意,拂过四川省金堂县纪委监委办公楼前的高山榕,也吹湿许多人的眼眶。这里的人们总觉得,那个对工作时时放心不下、对群众事事心中有底,似乎总有一身使不完力气的晋书记,仿佛还在身边,从未走远。
2025年4月17日晚,金堂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晋兆东在工作中突发脑动脉瘤破裂,经全力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同事们说,他就像一颗“铁钉子”,牢牢钉在办案一线,钉在群众身边,钉在党和人民事业最需要的地方,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
像钉子一样坚定不移——
潜心钻研业务,是纪检监察战线的行家里手和敢啃“硬骨头”的办案能手
推开晋兆东办公室的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码得整整齐齐的业务书——像他对待工作那样,严谨又细致。
2023年7月,作为成都所辖区(市)县纪委副书记易地交流任职的干部,晋兆东从简阳市纪委监委交流提拔到金堂县纪委监委,任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分管审查调查工作。此前,他的工作重心都在综合部门,但当组织需要他调整岗位去直面审查调查这一既考验能力、更考验担当的新领域时,他没有丝毫却步。金堂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郭飞至今还记得与这位副手初见时的场景:“我跟他开玩笑,说久仰大名,简阳来的著名‘卷王’。他却只是红着脸摆手,没有过多辩解。”后来熟悉起来,郭飞听到了晋兆东的心里话:“我一个农村孩子,能干到今天的岗位,全靠组织培养和信任。我就是希望把事情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总怕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晋兆东重视学习、勤于思考,不管多忙多累,他总是孜孜不倦学习新知识。来到金堂后,每天步行上下班的路上,他有空就收听学习强国,了解新闻时事,学习党中央最新的方针政策。桌角那本《〈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简明读本》边角微微卷起,封皮被反复摩挲得泛了白边。一旁的书柜里,纪检监察法规、刑法、经济学、审查调查公文写作书等应有尽有。这些书页间有些折了边角、有些夹着便签,关键条款被画了圈又标了线、空白处的笔记写了又补。这些被翻了不知多少遍的书,不是用来装点的“门面”,而是他从办案“门外汉”一步步啃下硬骨头、成长为行家里手的最好见证,每一页都藏着他较真的劲、钻研的心。
刚到金堂工作没多久,晋兆东和同事们就碰上查办县卫健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文某案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自恃“藏得很深”的文某早有准备,面对审查调查要么用“不熟悉”“不知道”轻飘飘地搪塞提问,要么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松口。僵局之下,案件推进举步维艰。晋兆东不信这个邪,他一头扎进办公室的案卷材料堆里,一页页翻、一项项查,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里“大海捞针”。
终于,晋兆东从几笔看似寻常、极易被忽略的房屋装修款里,揪出了藏在暗处的端倪。当他攥着证据找到文某,目光坚定地抛出追问:“为什么你家装修的钱,是医疗耗材商付的?”这句话如重锤般砸在文某心上。文某盯着眼前的铁证,脸色瞬间变了,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煞费苦心筑起的心理防线轰然崩塌。这关键一问顺利打破僵局,让停滞的案件撕开口子,迎来突破性进展。不久,晋兆东便带领同事循着新线索顺藤摸瓜,不仅查实了文某违反党的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涉嫌受贿犯罪等问题,同时也查实了金堂县中医院原院长张某等多名卫健系统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让这起案件的震慑力持续延伸。“我们办案,办的是贪官,守的是群众的心。”晋兆东在案件复盘时的这句话,让同事们至今印象深刻。
晋兆东的坚定,不只体现在金堂。十多年来,从繁杂琐碎的乡镇一线到各有侧重的监督执纪执法具体岗位,“干一行钻一行”贯穿在他工作生涯的每一段征程。2017年,组织安排晋兆东到刚成立的简阳市委巡察组工作。初来乍到的晋兆东主动要求到巡察单位体量大、专业性强、矛盾多的第二巡察组历练。作为巡察专员,晋兆东白天和同事们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哪怕是一份不起眼的旧台账,也会逐页核对、标注疑问。晚上,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对着白天的走访记录逐字复盘,他一边梳理问题线索,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把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重点环节梳理得明明白白。他记录的巡察日志,字迹工整、内容详实,还会在关键处标注“注意事项”,成为此后巡察办新进干部的“活教材”。巡察结束后,闲不下来的他主动请缨到巡察办帮助工作,把自己的巡察经历转化为经验做法,从流程优化到方法创新,一点点提炼总结。反复琢磨后,“3135”巡察工作法、“三要三有”巡察干部选任标准应运而生。他还牵头起草《简阳市委巡察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小到办公用品申领,大到巡察流程规范,考虑得周全细致。这些他曾倾注心力的规章制度,至今仍在简阳市委巡察机构沿用,成了保障巡察工作高效推进的“硬规矩”。
晋兆东(前排右)参加简阳市纪委监委机关工会组织的徒步活动 李溢慧/摄
像钉子一样向下扎根——
站稳群众立场,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每当金堂县淮口街道山江村村民刘光权在自家院子看到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时,晋书记的名字总会不自觉地从他脑海里冒出来。
山江村背靠龙泉山、紧邻沱江,地理位置上看似“近水”,但因海拔落差较大,迟迟没有开通自来水。村民们只能沿着崎岖山路到村里的水井挑水吃,“用水难”成了大家的心病。每年旱季一到,水井水位骤降,情况就更加糟糕,取水时需两人合作,一个人腰系绳索下到井底才能将水舀满水桶……刘光权家一家四口人过去每天至少要担回两桶水,才能勉强维持做饭、洗漱等基本需求。
转机从一份关于山江村村民用水不便情况的报告开始。看到这份材料后,负责联系淮口街道的晋兆东感同身受。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他,对群众关切的难题有着发自心底的共情。他多次进村实地摸排情况,迅速召集县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自来水公司及淮口街道等单位负责人,共同研究该村开通自来水的可行性,全力督促农村供水项目尽快建成。在他的持续推动下,经各方共同努力,山江村百姓全都用上了自来水。其间,金堂县纪委监委同步重点跟进监督山江村所在云顶山片区供水工程建设全过程,紧盯项目资金使用,确保资金高效规范投入。
从山江村往东5公里,金堂县龚家山油橄榄特色产业核心区的万亩油橄榄已进入挂果期,一串串梭形青绿色、蓝黑色果实缀满枝头,尽显生机。近年来,因耐旱耐寒、经济价值高,油橄榄成了当地百姓眼中的“金果果儿”。但种植地多在山地深丘,果实摘下后需24小时内送加工点,道路曲折导致运输难,高昂运费与不专业运输造成的鲜果损耗,成了种植户的烦心事。
群众的诉求很快传到晋兆东耳中,他当即表示“群众找纪委就是相信党,这份信任决不能辜负”,第一时间带队直奔龚家村,扎进种植园察看鲜果采摘,走进农户家拉家常,逐一核实运输难、运输贵、鲜果损耗大等问题。
问题摸清后,晋兆东主动对接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召集属地街道、橄榄油生产公司负责人及种植户代表围坐商议。会上,他既耐心倾听种植户“降成本、减损耗”的迫切诉求,又与生产公司沟通长期合作的可行性,逐步打消双方顾虑。在他推动下,各方达成共识:由橄榄油生产公司安排自有车辆,到村民家门口、果园边上门收购鲜果,实现“采摘、收购、运输”一条龙。这一方案落地当年,就为龚家村的种植户们省下了约18万元运输成本,曾让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难题,在晋兆东的推动下得到了妥善解决。这样的故事,正是金堂县纪检监察干部为百姓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中,晋兆东与同事并肩作战,指导查办案件195件,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办好一户户的“小事”,到解决一方百姓的“大事”,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担当化作百姓脸上的笑容、心底的暖意,让“人民至上”的初心,在一次次为民解忧中落地生根。
回过头看,晋兆东这份沉甸甸的为民情怀,其实早就在岁月里生根发芽。他任原简阳市灵仙乡(现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综合办主任兼原白马庙村党支部书记时,就想尽办法盘活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原白马庙村村民施有元说,这个小伙子特别接地气,总是背着个双肩包、骑辆自行车就往村里跑,见到他一口一个“大哥”,谦虚地问村里的情况、讨教做事的法子。当年晋兆东“三顾茅庐”、积极动员企业最终成功引进的晚白桃,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摇钱树”。兼任灵仙敬老院院长时,他日夜待命,随叫随到,帮忙打扫洗衣,背着生病的老人就医。看到老人们洗澡条件差,他一次次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为敬老院改造淋浴间,改善灯光条件,加装取暖设备。十年过去了,提到这位最年轻的院长,86岁的特困供养老人陈昌勤仍然印象深刻:“后来听说他要调走,我很舍不得,像是自己的孩子要离开了。”
晋兆东的笔记本和工作证
像钉子一样坚韧刚强——
始终坚持原则,不掺功利、不计得失让他成为无私无畏的战士永远冲锋
金堂是农业大县,不少人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亲戚连亲戚、邻里串邻里,“熟人社会”的特性分外明显。晋兆东洞悉这一点,主动对可能遇到人情干扰的本地同事说:“我是外地来的,没那么多顾虑。有什么事就推到我这儿,说我在分管,你决定不了。”查办案件的过程中,有人暗地给晋兆东放话“你注意点”,试图让他知难而退,也有平时鲜有往来的人突然给他打电话约饭局说要“聊点私事”,有的甚至直言不讳为涉案人说情让他“通融通融”。无论是软磨硬泡的人情攻势,还是暗藏威胁的旁敲侧击,晋兆东始终没松过口:“这个求情,那个求情,哪个给老百姓求情?你要是真为他着想,就劝他赶紧回头,交代问题。”
在金堂县任职期间,晋兆东的生活轨迹简单得近乎“刻板”。除了日常租住的宿舍与办公室两点一线,他几乎不与纪检监察系统外的人员私下往来,始终刻意保持着距离。不会开车的他,往返简阳老家时,从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更不愿因此牵扯人情。多数时候,他要么搭顺路的拼车,要么就坐需要绕路两个小时的客运班车。在他看来,这样既可以省下点开支,也能避免不必要的人情往来。
晋兆东对自己要求极严,对同事却从不苛责。见刚出校门的新同事在岗位上手足无措,他主动示范如何高效给文件贴标签、做标记,毫无保留地分享“每日复盘”的工作经验。县纪委书记郭飞清楚记得,在和晋兆东搭档的日子里,工作上的事自己从不用追问第二遍,晋兆东都会在反复思忖后带着几种方案给出答复。“他从不计较工作量和性价比,因为他发自内心把工作当作事业干。”晋兆东不掺功利的热忱、不计得失的坚守,像一颗带着力量的种子,悄悄落在同事们的心里,扎根发芽。“我最高兴的是,在兆东严实作风的感染带动下,像他一样认真负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曾经在简阳市委第二巡察组看着晋兆东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罗君成说。
晋兆东作风朴实,从不好面子、讲排场,常年如一日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在简阳市云龙镇的老家,是一座外墙连水泥都没抹的砖房。有亲戚劝他“都当这么大的官了,把房子好好整一哈嘛”,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在金堂租住的房子陈设简单,逝世后家人前来收整遗物,几件穿了多年的衣服、一副磨花了镜片的眼镜、一部用了好几年的手机,几乎就是他留下的所有物品。
晋兆东非常注重家教家风,经常教育妻女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不要跟风攀比、追求享受。他常与女儿交心谈心、分享故事,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在给女儿11岁生日的信中,他写道:“新一岁你要记得,你是一个乖孩子,要勇敢,要细心,要坚持,要珍惜当下,多养成一些好习惯,戒掉一些坏习惯。”硬朗俊秀的字迹,寄托着他对女儿深沉坚实的爱,也仿佛是他坚韧一生的写照。
2025年4月17日,这一天晋兆东格外忙碌,开会、改材料、汇报工作、远程指导处理突发状况,傍晚才终于有时间在办公室歇歇脚。看到妻子几小时前发来的信息,来不及电话回复的他只是简单回了一句:“今天是忙崩溃的一天,现在才稍微清闲一点。”没有人想到,这竟成了他与家人的最后一次通信。
沱江水呜咽,似在诉说不舍。一位平凡的纪检监察干部离去了,带走了人们沉甸甸的敬仰和思念,留下了他对事业永不褪色的赤诚、对人民发自肺腑的热爱、对自己从严要求的作风、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滋养着他曾守护过的土地,照亮着后来人的路。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