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丨成都市成华区:“四由四及四破”闭环治理“窗口腐败”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查处窗口领域问题13件13人,震慑感召20人主动投案,健全风险防控制度6个……日前,成都市成华区纪委监委对行政审批窗口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一系列数据反映出窗口领域整治取得的实际成效。

“窗口”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端,事关民生福祉、营商环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去年以来,成华区纪委监委以窗口工作人员违规收受中介好处费问题线索为切入口,运用“四由四及四破”工作法,深入查处窗口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推动主管部门以案“三促”,强化服务供给和行业监管,形成“深挖细查—类案分析—系统治理”的工作闭环,推动实现个案查办向领域纠治拓展、向系统治理深化。

由表及里“小切口”破题

“青龙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原窗口工作人员吴某某通过违规修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日期,帮助他人取得购房资格,其虽已被解除劳动合同,但其滥用职权背后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问题,需进一步深挖细查……”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成华区纪委监委对近5年来处置的1796条线索开展“回头看”,精准锁定吴某某案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成华区纪委监委采取“无感”初核方式,对吴某某有关问题开展重核,调取吴某某相关资料,穿透比对发现吴某某与多名社会中介人员存在多笔转账记录,涉嫌权钱交易。随即,该区纪委监委对吴某某采取留置措施。经查,吴某某利用职务便利,为中介违规加急办理、违规修改工商登记信息,收受中介人员好处费共计189万余元,目前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由点及面“深排查”破冰

以吴某某案为起端,成华区纪委监委循线深挖,发现窗口工作人员修改工商登记信息并从中牟利并非个案。

按照“双线并行、办案引领”的思路,成华区纪委监委将监督检查全面拓展至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领域,针对该类问题存在全域易发、普发的特点,把监督重点瞄准“窗口”腐败。联动区市场监管局、区行政审批局以及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以开展座谈、调研走访等方式,梳理查找窗口领域廉政风险点位,研判形势、共商治理措施。同时,开展登记数据异常变更核查专项行动,建立比对分析模型,采取大数据筛查和人工比对相结合的方式,排查出1000余条异常修改数据,发现府青路街道市场监管所窗口工作人员何某等人问题线索3件,有力推动窗口领域专项治理由点向面拓展。

成华区纪检监察干部前往区政务服务大厅了解窗口工作人员遵守纪律、服务态度等情况。(陈俊英 摄)

由案及责“强震慑”破局

成华区纪委监委坚持系统思维,既深挖个案中的腐败,更严查背后监管缺失缺位的失责问题,先后对8名相关部门、街道分管领导进行追责问责,组织处理3人,党纪政务处分5人,坚决纠治只抓业务不抓风纪、只管发展不治腐败等问题,释放“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的强烈信号,倒逼“一把手”、班子成员层层履责、真抓真管。

“没想到曾经的同事竟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对我们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触动特别深。今后工作要更加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在府青路街道召开的警示教育专题会上,窗口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党员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片《窗伤》后纷纷表示。

为用好案例“活教材”,教育引导干部知规知纪知法、守规守纪守法,该区纪委监委围绕吴某某、何某等系列案件背后的违纪违法情形、处分处理、忏悔等,摄制《窗伤》警示教育片,在全区分层分类开展专题警示教育及“以案说规释纪”活动;组织窗口工作人员旁听何某案现场庭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强大的纪法震慑效应,全区先后有4名窗口工作人员和16名其他行业领域人员主动投案。

“但愿我的事情能够给更多的人以警示作用,以我为鉴,千万记住,一时糊涂必将用一生忏悔。”在成华区人民法院庭审现场,何某声泪俱下、哽咽陈述自己的过错。

成华区召开“窗口”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议。(马骁骁 摄)

由惩及治“抓长效”破壁

针对系列案件存在的行业性、普遍性问题,成华区纪委监委向监管部门、主责单位制发监察建议书5份,以案促改通知书2份,履责提示函11份,督促指导责任单位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推行“一窗通办”,目前已完善窗口登记流程、数据审批修改权限、量化证照办理时限等制度机制6个,通过固化权力运行环节、步骤和时限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斩断腐败利益链条。

政务服务窗口是否办事更高效、流程更优化?群众最有话语权。

“以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需要自己找中介代办,不仅费用高、时间周期也长,现在直接在网上中介超市就能比价下单,费用还降了六成。”近日,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王先生在成华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后,对高效服务点赞。

接下来,成华区纪委监委将紧盯群众满意度,通过蹲点式调研、体验式办事,查找办事流程的“问题清单”,梳理数据共享需求的“堵点清单”,提出优化建议的“解题清单”,最终形成整改闭环,既防问题反弹回潮,更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中感受到整治成效。作者:陈俊英

编辑人员:张宁勇

探索与实践丨成都市成华区:“四由四及四破”闭环治理“窗口腐败”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至:

查处窗口领域问题13件13人,震慑感召20人主动投案,健全风险防控制度6个……日前,成都市成华区纪委监委对行政审批窗口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一系列数据反映出窗口领域整治取得的实际成效。

“窗口”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端,事关民生福祉、营商环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去年以来,成华区纪委监委以窗口工作人员违规收受中介好处费问题线索为切入口,运用“四由四及四破”工作法,深入查处窗口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推动主管部门以案“三促”,强化服务供给和行业监管,形成“深挖细查—类案分析—系统治理”的工作闭环,推动实现个案查办向领域纠治拓展、向系统治理深化。

由表及里“小切口”破题

“青龙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原窗口工作人员吴某某通过违规修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日期,帮助他人取得购房资格,其虽已被解除劳动合同,但其滥用职权背后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问题,需进一步深挖细查……”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成华区纪委监委对近5年来处置的1796条线索开展“回头看”,精准锁定吴某某案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成华区纪委监委采取“无感”初核方式,对吴某某有关问题开展重核,调取吴某某相关资料,穿透比对发现吴某某与多名社会中介人员存在多笔转账记录,涉嫌权钱交易。随即,该区纪委监委对吴某某采取留置措施。经查,吴某某利用职务便利,为中介违规加急办理、违规修改工商登记信息,收受中介人员好处费共计189万余元,目前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由点及面“深排查”破冰

以吴某某案为起端,成华区纪委监委循线深挖,发现窗口工作人员修改工商登记信息并从中牟利并非个案。

按照“双线并行、办案引领”的思路,成华区纪委监委将监督检查全面拓展至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领域,针对该类问题存在全域易发、普发的特点,把监督重点瞄准“窗口”腐败。联动区市场监管局、区行政审批局以及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以开展座谈、调研走访等方式,梳理查找窗口领域廉政风险点位,研判形势、共商治理措施。同时,开展登记数据异常变更核查专项行动,建立比对分析模型,采取大数据筛查和人工比对相结合的方式,排查出1000余条异常修改数据,发现府青路街道市场监管所窗口工作人员何某等人问题线索3件,有力推动窗口领域专项治理由点向面拓展。

成华区纪检监察干部前往区政务服务大厅了解窗口工作人员遵守纪律、服务态度等情况。(陈俊英 摄)

由案及责“强震慑”破局

成华区纪委监委坚持系统思维,既深挖个案中的腐败,更严查背后监管缺失缺位的失责问题,先后对8名相关部门、街道分管领导进行追责问责,组织处理3人,党纪政务处分5人,坚决纠治只抓业务不抓风纪、只管发展不治腐败等问题,释放“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的强烈信号,倒逼“一把手”、班子成员层层履责、真抓真管。

“没想到曾经的同事竟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对我们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触动特别深。今后工作要更加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在府青路街道召开的警示教育专题会上,窗口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党员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片《窗伤》后纷纷表示。

为用好案例“活教材”,教育引导干部知规知纪知法、守规守纪守法,该区纪委监委围绕吴某某、何某等系列案件背后的违纪违法情形、处分处理、忏悔等,摄制《窗伤》警示教育片,在全区分层分类开展专题警示教育及“以案说规释纪”活动;组织窗口工作人员旁听何某案现场庭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强大的纪法震慑效应,全区先后有4名窗口工作人员和16名其他行业领域人员主动投案。

“但愿我的事情能够给更多的人以警示作用,以我为鉴,千万记住,一时糊涂必将用一生忏悔。”在成华区人民法院庭审现场,何某声泪俱下、哽咽陈述自己的过错。

成华区召开“窗口”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议。(马骁骁 摄)

由惩及治“抓长效”破壁

针对系列案件存在的行业性、普遍性问题,成华区纪委监委向监管部门、主责单位制发监察建议书5份,以案促改通知书2份,履责提示函11份,督促指导责任单位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推行“一窗通办”,目前已完善窗口登记流程、数据审批修改权限、量化证照办理时限等制度机制6个,通过固化权力运行环节、步骤和时限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斩断腐败利益链条。

政务服务窗口是否办事更高效、流程更优化?群众最有话语权。

“以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需要自己找中介代办,不仅费用高、时间周期也长,现在直接在网上中介超市就能比价下单,费用还降了六成。”近日,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王先生在成华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后,对高效服务点赞。

接下来,成华区纪委监委将紧盯群众满意度,通过蹲点式调研、体验式办事,查找办事流程的“问题清单”,梳理数据共享需求的“堵点清单”,提出优化建议的“解题清单”,最终形成整改闭环,既防问题反弹回潮,更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中感受到整治成效。作者:陈俊英

编辑人员:张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