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开门教育之诚 答好作风建设之卷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共产党员网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强调要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学习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自我审视,而是要以开放姿态接受群众检验,在“真开门”“善开门”中实现作风蜕变,最终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其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如果学习教育局限于党内自我评估、自我肯定,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在会议室里查摆问题、在文件堆里制定措施,这种脱离群众实际的做法,无法触及作风问题的根源。历史经验表明,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成为改变政治生态的标志性举措,正是因为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以“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魄力推动作风建设全面深化。在学习教育中必须打开“天窗”,让群众监督的阳光照亮作风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开门教育要以“真开门”的诚意和“善开门”的智慧畅通民意渠道。“真开门”就是要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主动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线上平台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要克服“怕揭短、怕露丑”的心理,主动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方案,接受群众全方位监督,让群众既能“走进来”提意见,也能“留下来”看整改。“善开门”就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转化机制,将群众意见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行动。要学会从群众的“牢骚话”中发现问题,从“刺耳声”中找准差距,通过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强化跟踪问效,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要注重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邀请群众代表参与政策制定、措施落实、整改会议、成效评估等方式,让监督变为“全程参与”,使作风建设真正成为党群共建的生动实践。

衡量开门教育成效的标尺不在文件里、不在汇报中,而在群众的口碑里、在民生的改善中。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清理“文山会海”到打击“吃拿卡要”,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实践证明,只有将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作风建设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无论是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都要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衡量标准。只有让群众在学习教育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每一件实事中感受到作风转变的温度,在每一项政策中体会到党的初心使命,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凝聚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此次学习教育既是一次作风体检,更是一场初心考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开门教育为契机,主动拆除“心墙”、架起“桥梁”,让群众监督成为改进作风的催化剂,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不断擦亮中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作者:李凤)

编辑人员:

用以开门教育之诚 答好作风建设之卷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共产党员网 字体大小: 分享至: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强调要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学习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自我审视,而是要以开放姿态接受群众检验,在“真开门”“善开门”中实现作风蜕变,最终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其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如果学习教育局限于党内自我评估、自我肯定,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在会议室里查摆问题、在文件堆里制定措施,这种脱离群众实际的做法,无法触及作风问题的根源。历史经验表明,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成为改变政治生态的标志性举措,正是因为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以“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魄力推动作风建设全面深化。在学习教育中必须打开“天窗”,让群众监督的阳光照亮作风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开门教育要以“真开门”的诚意和“善开门”的智慧畅通民意渠道。“真开门”就是要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主动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线上平台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要克服“怕揭短、怕露丑”的心理,主动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方案,接受群众全方位监督,让群众既能“走进来”提意见,也能“留下来”看整改。“善开门”就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转化机制,将群众意见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行动。要学会从群众的“牢骚话”中发现问题,从“刺耳声”中找准差距,通过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强化跟踪问效,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要注重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邀请群众代表参与政策制定、措施落实、整改会议、成效评估等方式,让监督变为“全程参与”,使作风建设真正成为党群共建的生动实践。

衡量开门教育成效的标尺不在文件里、不在汇报中,而在群众的口碑里、在民生的改善中。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清理“文山会海”到打击“吃拿卡要”,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实践证明,只有将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作风建设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无论是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都要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衡量标准。只有让群众在学习教育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每一件实事中感受到作风转变的温度,在每一项政策中体会到党的初心使命,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凝聚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此次学习教育既是一次作风体检,更是一场初心考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开门教育为契机,主动拆除“心墙”、架起“桥梁”,让群众监督成为改进作风的催化剂,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不断擦亮中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作者:李凤)

编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