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清廉四川》栏目。
在基层村干部手中掌握着集体资源的管理权,这本是为村民谋福祉的责任,但极少数人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将小微权力视为牟取私利的工具。他们自以为手段高明,算计着如何钻制度的空子,如何将集体的“肥肉”放进自己的碗里。然而,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的今天,任何侵害群众利益的算计,最终都难逃纪法的严惩,注定是一场人生的失算。
【正文】2024年,凉山州西昌市纪委监委以“纪委书记盯粮库”为行动统揽,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在此期间,佑君镇纪委接到的一封举报信,揭开了当地个别村干部罔顾国策、以地谋私的违纪违法套路。
【采访】凉山州西昌市佑君镇纪委书记 沙鑫:我们举报信直指佑君镇中坝村原村委委员、二组组长谢凌,反映其公然协助他人在基本农田上搭建大棚、种植经济作物,并从中收受好处费,性质极其恶劣。
佑君镇纪委迅速将线索上报西昌市纪委,由市纪委联合市公安局组建核查组,通过走访群众、调阅资料、实地勘查,逐步锁定证据。调查发现,早在2021年7月,一名杨姓老板就找到谢凌,企图在中坝村集中租赁100余亩基本农田搭建葡萄大棚,涉及数十户农户,需其“从中协调”。
【采访】凉山州西昌市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副主任 周朝聪:谢凌明明清楚全市严禁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但他为了获得非法利益,执意践踏红线,为杨某等人协调土地、提供水电接入等便利,目无法纪、明知故犯。
在谢凌的“操盘”下,大棚项目迅速落地。他甚至还代表村民小组以第三方身份签署合同,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段违规简化流程,为老板大开方便之门。四年来,谢凌累计收受杨某所送“好处费”4万余元。继杨某之后,更多老板闻风而来、纷纷“求助”,直至东窗事发,谢凌共违规协调232亩基本农田用于“非粮化”经营,收取好处费高达20余万元,造成大量农田被违规占用,严重破坏耕地保护红线。
2024年10月,谢凌被开除党籍,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采访】凉山州西昌市佑君镇纪委书记 沙鑫:随着调查深入,我们发现基本农田“非粮化”非中坝村个例,已蔓延至全镇多村。部分老板为形成大棚连片规模,甚至跨村越组承包农田,这背后当然就离不开相邻村组干部的“合作配合”。
办案人员顺藤摸瓜,佑君镇马厂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左永红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同期】凉山州西昌市佑君镇马厂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左永红:老板为了能顺利地搭建大棚种植葡萄,相应地给组上一些协调费,组上拿到协调费以后,又给我们村上一部分协调费。
正是在这种“默契配合”之下,一片片葡萄大棚侵占了原本的良田。而左永红的违纪行为还不止于此——办案人员同时发现,其早在2016年8月西昌市启动成昆复线改扩建征地拆迁工作时,就利用各村组配合做好土地权属确认的职务之便,将20余亩集体土地全部登记于个人名下,骗取补偿款高达135万余元。
2024年12月,左永红被开除党籍,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采访】凉山州西昌市佑君镇党委书记 罗瀚洋:我们深刻汲取这几起案例的教训,认真总结、反思在“非农化”“非粮化”及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中的漏洞与不足。下一步将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制约,坚决遏制(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乱象,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系统性重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与规则,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及高标准农田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治任务。截至目前,西昌市已有44人主动说清问题,立案审查调查21件2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1人,其中移送司法2人,涉及违纪违法所得200余万元。
【采访】凉山州西昌市纪委常委、市委巡察办主任 唐劲:我们将继续保持超常规的政治主动,落实超常规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推动全市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高标准农田领域专项整治和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主持人:
类似的任性用权,如果发生在村集体的项目管理上,同样会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眉山市仁寿县新店镇,镇纪委干部在一次看似常规的监督检查中,就发现了一起基层微腐败事件。
【正文】那天,镇纪委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翻阅三星村的保洁支付台账,突然,两份时间重合的劳务合同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采访】眉山市仁寿县新店镇纪委纪委书记 林立:我们当时对照2021年至2023年的项目合同时,发现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清扫的两份劳务合同同时包含了“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这个时间段,其中有一份合同是完全虚构的,多报了整整3600元的务工费。
负责签订合同的,正是当时三星村村支部书记叶某。检查组顺着这条线索深挖,调查发现,叶某不仅虚构合同套取务工费,还通过虚报巡逻务工、水沟清理务工等,如法炮制,共套取资金2万多元。除了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村上因工作产生的开支,叶某个人还非法占有了4500元。证据确凿,2025年6月,叶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所有违纪所得被悉数追回。
“蝇贪”虽小,其害如虎。这起案件虽然涉案金额不大,却暴露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短板,仁寿县纪委监委随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该领域专项整治。
【采访】眉山市仁寿县监委委员 李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面广、环节多,从资金拨付到项目施工,从资产租赁到资源流转,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微腐败”的滋生点。如果监管缺位,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隐患,最终伤害的是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因此,我们决定以这起案件为突破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专项整治。
仁寿县纪委监委第一时间组建专项工作专班,抽调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骨干力量,形成监管合力,采取“地毯式排查+重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27个乡镇(街道)、293个村(社区)的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情况进行全身“体检”,一套精准的“组合拳”随之打出。
【采访】眉山市仁寿县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 聂永魁:我们建立了“问题线索台账”,聚焦资金使用监管、资源交易流转、资产管理使用及乡村振兴项目管理四大重点领域,逐个村、逐个项目“过筛子”。对排查出的疑点线索,实行“挂图作战”,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确保每一条线索都查深查透。
整治成效立竿见影。一批隐藏在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的“微腐败”问题被连根拔起。截至2025年10月,全县已在该领域立案17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28人,组织处理89人,成功追回并退还群众资金190余万元。
当然,查处不是终点,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仁寿县纪委监委推动仁寿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联合修订完善了《仁寿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通知》等8项制度机制,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扎紧制度笼子。同时,一场覆盖全县的培训也全面展开。
【采访】眉山市仁寿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杜艳:我们联合县财政局组建了培训讲师团,围绕财务制度执行、收支管理、资产登记、资源流转等关键节点,开展专题培训18场次,覆盖全县所有村(社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12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不少基层(管理)人员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管理的专业化、透明化水平显著提高。
如今,走进仁寿县的乡村,村务公开栏上各项收支一目了然,村级财务由乡镇统一监管,每一笔支出都需经过严格审核;集体资源交易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阳光操作。这背后,是群众满意度实实在在的提升。
【采访】眉山市仁寿县当地村民 叶志金:现在政府(办事)还是可以,我们老百姓心里晓得,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事的,真真切切的。
主持人:
良田被侵占,直接动摇着群众饭碗的根基;项目资金被蚕食,直接损耗着村庄发展的养分。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微腐败”,啃噬的正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此,纪检监察机关的态度始终鲜明而坚定:无论问题大小,发现一起,就坚决查处一起。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推动监督力量下沉,畅通群众反映渠道,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贯到底,用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守护好乡村振兴的基石,回应好人民群众的期盼。
好,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周再见。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