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之滨奏响上合组织发展新序曲
擘画新蓝图 共赢新未来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景。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相聚天津,合作共赢。”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市举行。9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是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是该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就组织内所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指示。24年来,成员国秉持“上海精神”,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和合作不断发展进步。
再度聚首中国,“上合组织大家庭”迎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共商未来发展合作大计
灯火海河畔,津门纳百川。时隔7年,“上合组织大家庭”再度聚首中国。天津装扮一新、迎接八方来客:津湾广场群楼上演“灯光秀”,随音乐交织变幻展示着精彩画面;形态各异的海河桥梁焕然一新,诉说着津门的开放包容;“欢迎上合回家”等标识醒目可见,展现着中国人民对“上合组织大家庭”的热情欢迎。
此次天津峰会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出席峰会的嘉宾有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主席国客人等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配偶,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等国际组织负责人。
走过24载不凡岁月,上合组织一路发展壮大,迸发出强劲生命力。“上合组织代表着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且覆盖了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能有机会参加此次会议,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将尽最大努力推动我们两个组织的合作走向深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在构建多极世界的进程中,上合组织成员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上合组织的存在是我们迈向真正多极世界的基础条件之一。”
天津峰会吸引约3000名境内外记者前来报道。在新闻中心可以窥见峰会的热烈:中外记者“同台竞技”,很多人为找到好位置,一大早就前来“抢座”。在杨柳青年画体验区,记者们争相尝试拓印与点绘工艺;在郑氏漆器展区,体验手工制作漆扇的来客络绎不绝;在中医理疗点,一些外国记者排队等待体验脉诊、推拿等中医疗法。
“我在中国当记者3年了,这是我见到外国记者最多的一次活动。希望有更多国家的朋友来到中国,因为跟中国合作就有更好的未来。”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告诉记者,众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此次前来中国参会,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的信任,以及极高的合作意愿,“在全球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为了实现团结,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一次将世界多国聚集在一起。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方浩明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全看来,天津峰会的规模超过历届,充分说明各方对中方主席国工作的支持,彰显出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不断扩大。新老朋友济济一堂的峰会场景,意味着上合组织在“上海精神”指引下,从天津再出发,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开启充满希望的新航程。
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和合作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历史性成就
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阐释“上海精神”的标语随处可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合组织国家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各有不同,为何能坚持团结协作,成功开创出一条共护安全、共促繁荣、共惠民生、共享红利、共赢未来的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合作道路?“上海精神”正是上合组织的“根”和“魂”。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24年前,上海合作组织刚一成立,就确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24年来,成员国秉持这一初心,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和合作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历史性成就。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历次峰会,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推进一系列共同行动,推动“上海精神”不断焕发时代光彩:2013年在比什凯克发表重要讲话时开宗明义提出要“落实‘上海精神’”;2018年在青岛峰会强调“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共同的财富;2022年在撒马尔罕指出“‘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时光荏苒,“上海精神”历久弥新,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4年来,在“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组织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产业投资合作积极推进,地区发展繁荣动力更加充足;中国同上合组织其他国家累计贸易额突破2.3万亿美元的目标提前实现;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更加完善,成员国之间开通国际公路运输线路近1.4万公里,开行中欧班列累计超过11万列。
除此之外,上合组织的合作已经扩展到人文、科技、环保等领域。“你们好!这里是中国‘天宫’空间站!”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4月20日,屏幕的一端是远在“天宫”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另一端则是来自印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青少年们。听到航天员的声音,青少年们兴奋地挥动着双手。这一幕,生动诠释了上合组织框架内合作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是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始终把上合组织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去年7月中国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践行“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的主席国口号,成功举办100多项内容丰富的活动,有力促进各国间“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新发展、新期待,“上合组织大家庭”共逐现代化之梦的壮阔前景徐徐铺展。
开创美好未来,发出“上合声音”,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坚定前行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广阔机遇。在本次峰会上,各方一致认为,同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使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
前来峰会采访的境外媒体记者中,不少人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感到好奇,他们在会场内外积极探寻背后的奥秘。一个现场细节显示:新闻中心设置了书籍推介处,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等著作前不时有记者驻足阅读。“这里的资料面向记者赠阅,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有多位境外媒体记者直接‘打包’带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五卷。”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宣布了一系列举措:中方计划在有需要的成员国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今年年内向成员国提供2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未来3年对银行联合体成员行新增发放100亿元人民币贷款;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专项奖学金名额翻一番,实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共育学术科研卓越人才;未来5年,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一项项坚实的举措,充分展现中国既是“上海精神”的首倡者,更是践行“上海精神”的行动派。
凝聚新共识,启航新征程。本次峰会取得了累累硕果: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关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本届天津峰会的不少嘉宾将出席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上合组织坚定传递“上合声音”。各方一致表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要加强战略协作,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单边霸权、反对保护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为人类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坚韧不拔,值得永远铭记。
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上合组织的“磁吸力”却越来越强。事实充分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上合组织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将为维护亚欧大陆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作者:薛鹏 李云舒)
记者手记丨上合,尚合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致力于彼此间的和谐共生,是当今中国主张的不同文明相处之道。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新老朋友跨越不同文化,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凝聚共识。
峰会新闻中心现场,一位中亚记者看着我们到来,笑着把手机递过来,指了指镜头——我们立刻明白,这是请我们帮忙拍张合影、记录下这宝贵时刻。那一刻,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却理解了他对这场盛事的珍视。
和而不同,共赴未来。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关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在全球局势动荡不安、地缘冲突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上合组织为世界注入更多积极、稳定的力量。
上合,尚合。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当我们回顾那段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更加理解此刻携手合作、捍卫和平的宝贵意义。面向未来,唯有在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对话中积累信任,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
“历史启示我们,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正确答案。”依河傍海的津门古渡,自古便是连接南北、沟通中西的枢纽。当世界的目光汇集于此,人们正通过上合组织,深切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温暖与力量,清晰看到其展现的美好未来与璀璨光芒。(作者:李云舒 薛鹏)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