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雁翎队,书写了一段水上抗战传奇。“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流传于白洋淀一带的民谣,生动记录了雁翎队的神勇。
如今,河北省白洋淀景区内,一处红色地标——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静静地矗立着。走进序厅,棕铜色主题浮雕映入眼帘。“水上奇兵雁翎队”七个大字下,天高云淡,水平如镜,数条小船由战士们划桨而去,宛如秋日里南飞的雁阵,瞬间将人们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1939年,日寇攻占安新县城,对白洋淀水陆各主要村镇进行“扫荡”和“清乡”。他们以“献铜”“献铁”为由,强迫当地民众交出土枪土炮。为揭露敌人阴谋、反抗日军暴虐行径,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赶赴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力量,一支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应运而生。
为什么叫雁翎队?这与队员们最开始使用的土造猎枪“大抬杆”和名为“枪排”的木船密切相关。队员们根据以往打猎习惯,在淀面上驾驶木船多呈雁群飞翔时的“人”字形。同时,为防止枪膛内的火药受潮,“大抬杆”猎枪信口点火处经常插着一支雁翎。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展厅中,固定在“枪排”上的“大抬杆”实物承载着厚重历史,向人们诉说那段战火隆隆的斗争岁月。
在战斗中成长,在斗争中壮大。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上猎户组成的游击队,充分利用淀泊地理特征,神出鬼没、声东击西,长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水上游击战。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雁翎队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20多人。队员们截敌船、拔据点、打日寇、锄汉奸,先后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70多次战斗,歼灭、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需物品。雁翎队员的水上作战,是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雁翎队员所展示的敢于亮剑、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正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英勇斗争精神的有力体现。
“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这样描述共产党人的斗争。靠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支撑,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淬炼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儿女在一次又一次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与贫困斗争,与疫情斗争,与灾害斗争,与消极腐败斗争,与歪风邪气斗争,与霸凌主义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新的伟大征程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磨砺斗争意志,也要掌握斗争规律;既要发扬斗争精神,又要增强斗争本领。唯有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方能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
岁月流转,荷香如故。承载着红色基因,白洋淀畔建立起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名为雁翎大街。每天,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看到雁翎大街的路名,便会想起当年芦苇荡里那段惊心动魄而又历久弥新的传奇故事。
用新的斗争赢得新的胜利,以新的奋斗创造新的荣光。80余年过去,在这片曾被硝烟笼罩的恬静水乡,新的传奇正在书写: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河北雄安新区正焕发着中国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作者:付筱菁)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