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出自《韩非子·解老》:“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这句古语以顶针的修辞手法,指出不能克制欲望必然导致祸乱,启示人们要警惕内心的欲望、邪念。
“见欲而止为德。”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只有做到守心克己、戒贪止欲,方能保持头脑清醒,远离祸患。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曾感叹:“吾未见刚者。”众人不解,认为弟子申枨性格刚直勇猛,临危不惧,应称得上刚强。孔子却摇头道:“枨也欲,焉得刚?”
在孔子眼中,真正的刚强、刚毅,并非表面的争强好胜,而是内心的克制与坚守,这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一个人内心淡泊、清心寡欲,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意志坚定、矢志不渝,不被诱惑所迷惑、不为利益所动摇,才是真正的刚强。倘若被欲望充斥,即便勇敢顽强,也不能称之为刚强。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荣华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穷卑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武力威慑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样的“大丈夫”才是“刚者”。
两千多年后,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任两广总督期间,写下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砥砺自己刚正不阿,杜绝私欲。
这正是林则徐一生的坚持。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他始终把清正廉洁当作为官自律的准则。受命为钦差大臣赴任广东时,他轻车简从并发出传牌,不准下属远迎、不准铺张靡费、不准收受“站规”“门包”,杜绝给钦差大臣送礼行贿的歪风邪气。到广州后,面对一些商人“愿以家资报效”以求逃避缴烟命令之事,他掷地有声:“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尔。”临终前分家产,“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这位封疆大吏的清贫,让曾国藩都叹服“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在百转千回中坚守初心,在为国为民中施展抱负,可谓林则徐一生至幸至乐,这也正代表了历史上千千万万如他一般的士人的风骨。他们并非无欲无求,而是以更高的精神追求,战胜了内心的种种私欲,超越了世俗的蝇营狗苟,正若王阳明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生的格局与境界,从来都不是由物质多寡而决定,正所谓“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外在的名利远远不及内心守正自持那般可贵。“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不受各种各样的污染?那就要不断克服自己的贪欲,不断反省自己的内心,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正心诚意。“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一个人的内心有一以贯之的力量,心灵才不会依傍他处,才能始终勇毅坚定、正道直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中国共产党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廉洁建设,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重视正心修身,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1949年春,中国革命的胜利已触手可及。在这个重大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科学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项方针政策。
我们党曾穿越过血雨腥风、生死存亡,曾经历过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也曾辗转于山重水复、弯路挫折,最终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且从千锤百炼中愈发成长起来。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得住胜利的“大考”?
会上,毛泽东创造性地用了两个表述,一个是防止“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一个是战胜“不拿枪的敌人”。他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为此,他提出了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振聋发聩的“两个务必”,恰如一针清醒剂,提醒全党要在思想上保持警醒。
时至今日,能否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防止被“围猎”,仍然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党员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唯有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才能涵养过硬的定力,不在“糖衣炮弹”面前束手就擒。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对党员干部来说,理想信念就是心中之“大”。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一种气概、一种精神和一种格局,内心就有大目标、大方向和大原则,能够做到知足、知耻、知畏,有定力、有静气,从而对“围猎”保持高度警觉,经得住权力、金钱等诱惑的考验。理想信念从哪里来?专注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自然会生出一种信念:要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赶考永远在路上,未来的考验远未结束,在“糖衣炮弹”面前,当永葆一颗“赶考之心”。(作者:郝思斯)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