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施“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摊主、居民、企业成为城市“合伙人”——烟火气背后的治理温度
发布时间:2025-10-11
来源:四川日报

赋予游商“城市管理合伙人”身份

●推行街长轮值管家制,由摊主轮流担任街长管家,负责秩序维护、矛盾调解等

●建立集政府搭台、镇街推动、社区引导、企业参与、市民监督、摊主自治于一体的管理协同机制

“空间主理人”计划

●政府退后一步,搭建平台,引入对城市更新有想法、有情怀的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居民群众成为特定小微空间“主人”,负责内容策划、运营管理和持续焕新工作

串串、煎饼、炒饭……10月8日晚7时许,成都市双流区龙桥路地铁口,两排露营风的外摆大棚亮起暖灯,摊主们穿着统一围裙,在划定摊位上忙碌。香气四溢的美食,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

烟火气亲民但不扰民。热闹场景背后,是成都不断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实践。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成都正在实施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聚焦群众关切的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噪声污染等问题,统筹推动71项任务清单,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小投入改善大民生。

化堵为疏 流动商贩成“城市管理合伙人”

曾经,双流区龙桥路奥特莱斯商圈周边,游商聚集占道经营,市民投诉不断。2024年,双流区收到游商相关投诉近9000件。

游商治理难,在于其背后民生需求的两难抉择。一方面,游商影响市容环境、阻碍交通;另一方面,游商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承载着摊贩们的生计希望。成都市双流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一刀切”“打游击”的方式效果不佳,往往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循环。

今年,双流区创新提出“双流好市”方案,通过化堵为疏、引摊入市,破解游商治理难题。

在游商较密集和市民投诉较多区域,当地划定蓝线、红线。蓝线范围内,重在疏导劝离、禁止摆摊;红线范围内,重在归集管理、集中服务,形成统一区域、统一时段、统一亮证的“双流好市”。

作为首个试点,“双流好市·龙桥集”今年3月启动运行,可容纳40余个摊位,还设置了文化墙、明星摊主公示牌等。“有了固定摊位后,我们可以安心经营。”乐山炸串的摊主胡安强说,把更多精力花在品质和服务上,有了稳定客流,销售收入翻番。双流区东升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队队员万林平介绍,该集市运行以来,区域游商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秩序类投诉量下降近70%,道路拥堵指数下降18%;街面巡管效能提升,巡查人数从20人减少为4人。

更重要的是,双流区赋予游商“城市管理合伙人”身份,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例如,推行街长轮值管家制,由摊主轮流担任街长管家,负责秩序维护、矛盾调解等;建立集政府搭台、镇街推动、社区引导、企业参与、市民监督、摊主自治于一体的管理协同机制。

目前,双流区已布点11处“双流好市”,不仅改善了市容秩序,更让治理温度融入三餐四季。

搭建平台 “空间主理人”激活社区沉睡细胞

在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锦江旧城片区,一场焕新实验正在进行。

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机器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群被称为“空间主理人”的创新者。这些“空间主理人”,像细致的针灸师,以巧思和热情激活社区的沉睡细胞。

漫步熊家桥路,波光粼粼的锦江水蜿蜒向前,河岸的老旧围墙变成展示居民艺术画作的“画廊”,闲置角落“长”出充满设计感的微型花园。昔日沉闷的配电箱、电线杆,也披上卡通“外衣”。

“我们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大包大揽的改造模式。”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党委书记翁菁介绍,“‘空间主理人’计划的核心,是政府退后一步,搭建平台,引入对城市更新有想法、有情怀的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居民群众,让他们成为特定小微空间的‘主人’,负责内容策划、运营管理和持续焕新工作。”

聚合换电站的老板何智是首批“空间主理人”之一,认领了街区暖心驿站的打造。何智介绍,“换电站植入医药箱、免费饮品、休憩、政策宣传等功能,服务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成为连接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的纽带。”

另一位“空间主理人”、园艺爱好者陈朝平,带领邻居们认领了街边花箱。“社区提供基础支持,但种什么、怎么布局,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陈朝平自豪地说,“现在花箱里四季有花,成为社区的颜值担当。”

为撬动更多辖区资源,府河社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引入辖区企事业单位成为“红色合伙人”。成都鸣聆赤境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兴业银行纷纷参与街巷风貌提升项目,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建合力。

分区管理 65个单车停放点位“一站一策”

近日,不少细心的成都市民发现,在地铁口、商圈周边,共享单车停车框被划分为黄、绿、蓝三色,引导市民对美团、青桔、哈啰共享单车分色停放,也便于单车企业分类管理。

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共享单车总量超过100万辆,居全国第三位。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成都实施共享单车“一站一策”分类停放点位治理,给全市65个重点共享单车停放点位建立个性化管理方案。

推出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分区管理、黄绿蓝三色线框分色分类停放管理;针对单车停放量超规划量的问题,新增停放区域面积;针对单车堆积、潮汐动态增量多的问题,督促单车企业定人定点值守,及时转运。

茶店子地铁口停放点位,常态停放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600余辆,远超当初300辆的设计容量。如今,该点位新增6个电动自行车停放点,可容纳390辆电动车;新增2处共享单车停放区,单车容纳量增至500辆。

共享单车企业也积极行动。美团单车基于点位容量、历史数据、用户习惯等,自动监测分析淤积情况,通过激励手段引导用户从淤积点位转至非淤积点位停车;青桔单车启动“0530响应机制”,5分钟响应、30分钟到达、60分钟处理,提升线下车辆管理能力;哈啰骑行发起“让单车归位、为文明让路”主题宣传。

开展25条城市道路疏路行动,实现“5+ 2”城区“有路无灯”情况基本清零,提升30个街区、30条街巷、650个街角风貌……年内,这些精细治理目标,将转化为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幸福。(记者:吴亚飞)

编辑人员:赵华文

成都实施“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摊主、居民、企业成为城市“合伙人”——烟火气背后的治理温度

发布时间:2025-10-11 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大小: 分享至:

赋予游商“城市管理合伙人”身份

●推行街长轮值管家制,由摊主轮流担任街长管家,负责秩序维护、矛盾调解等

●建立集政府搭台、镇街推动、社区引导、企业参与、市民监督、摊主自治于一体的管理协同机制

“空间主理人”计划

●政府退后一步,搭建平台,引入对城市更新有想法、有情怀的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居民群众成为特定小微空间“主人”,负责内容策划、运营管理和持续焕新工作

串串、煎饼、炒饭……10月8日晚7时许,成都市双流区龙桥路地铁口,两排露营风的外摆大棚亮起暖灯,摊主们穿着统一围裙,在划定摊位上忙碌。香气四溢的美食,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

烟火气亲民但不扰民。热闹场景背后,是成都不断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实践。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成都正在实施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聚焦群众关切的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噪声污染等问题,统筹推动71项任务清单,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小投入改善大民生。

化堵为疏 流动商贩成“城市管理合伙人”

曾经,双流区龙桥路奥特莱斯商圈周边,游商聚集占道经营,市民投诉不断。2024年,双流区收到游商相关投诉近9000件。

游商治理难,在于其背后民生需求的两难抉择。一方面,游商影响市容环境、阻碍交通;另一方面,游商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承载着摊贩们的生计希望。成都市双流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一刀切”“打游击”的方式效果不佳,往往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循环。

今年,双流区创新提出“双流好市”方案,通过化堵为疏、引摊入市,破解游商治理难题。

在游商较密集和市民投诉较多区域,当地划定蓝线、红线。蓝线范围内,重在疏导劝离、禁止摆摊;红线范围内,重在归集管理、集中服务,形成统一区域、统一时段、统一亮证的“双流好市”。

作为首个试点,“双流好市·龙桥集”今年3月启动运行,可容纳40余个摊位,还设置了文化墙、明星摊主公示牌等。“有了固定摊位后,我们可以安心经营。”乐山炸串的摊主胡安强说,把更多精力花在品质和服务上,有了稳定客流,销售收入翻番。双流区东升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队队员万林平介绍,该集市运行以来,区域游商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秩序类投诉量下降近70%,道路拥堵指数下降18%;街面巡管效能提升,巡查人数从20人减少为4人。

更重要的是,双流区赋予游商“城市管理合伙人”身份,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例如,推行街长轮值管家制,由摊主轮流担任街长管家,负责秩序维护、矛盾调解等;建立集政府搭台、镇街推动、社区引导、企业参与、市民监督、摊主自治于一体的管理协同机制。

目前,双流区已布点11处“双流好市”,不仅改善了市容秩序,更让治理温度融入三餐四季。

搭建平台 “空间主理人”激活社区沉睡细胞

在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锦江旧城片区,一场焕新实验正在进行。

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机器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群被称为“空间主理人”的创新者。这些“空间主理人”,像细致的针灸师,以巧思和热情激活社区的沉睡细胞。

漫步熊家桥路,波光粼粼的锦江水蜿蜒向前,河岸的老旧围墙变成展示居民艺术画作的“画廊”,闲置角落“长”出充满设计感的微型花园。昔日沉闷的配电箱、电线杆,也披上卡通“外衣”。

“我们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大包大揽的改造模式。”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党委书记翁菁介绍,“‘空间主理人’计划的核心,是政府退后一步,搭建平台,引入对城市更新有想法、有情怀的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居民群众,让他们成为特定小微空间的‘主人’,负责内容策划、运营管理和持续焕新工作。”

聚合换电站的老板何智是首批“空间主理人”之一,认领了街区暖心驿站的打造。何智介绍,“换电站植入医药箱、免费饮品、休憩、政策宣传等功能,服务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成为连接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的纽带。”

另一位“空间主理人”、园艺爱好者陈朝平,带领邻居们认领了街边花箱。“社区提供基础支持,但种什么、怎么布局,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陈朝平自豪地说,“现在花箱里四季有花,成为社区的颜值担当。”

为撬动更多辖区资源,府河社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引入辖区企事业单位成为“红色合伙人”。成都鸣聆赤境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兴业银行纷纷参与街巷风貌提升项目,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建合力。

分区管理 65个单车停放点位“一站一策”

近日,不少细心的成都市民发现,在地铁口、商圈周边,共享单车停车框被划分为黄、绿、蓝三色,引导市民对美团、青桔、哈啰共享单车分色停放,也便于单车企业分类管理。

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共享单车总量超过100万辆,居全国第三位。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成都实施共享单车“一站一策”分类停放点位治理,给全市65个重点共享单车停放点位建立个性化管理方案。

推出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分区管理、黄绿蓝三色线框分色分类停放管理;针对单车停放量超规划量的问题,新增停放区域面积;针对单车堆积、潮汐动态增量多的问题,督促单车企业定人定点值守,及时转运。

茶店子地铁口停放点位,常态停放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600余辆,远超当初300辆的设计容量。如今,该点位新增6个电动自行车停放点,可容纳390辆电动车;新增2处共享单车停放区,单车容纳量增至500辆。

共享单车企业也积极行动。美团单车基于点位容量、历史数据、用户习惯等,自动监测分析淤积情况,通过激励手段引导用户从淤积点位转至非淤积点位停车;青桔单车启动“0530响应机制”,5分钟响应、30分钟到达、60分钟处理,提升线下车辆管理能力;哈啰骑行发起“让单车归位、为文明让路”主题宣传。

开展25条城市道路疏路行动,实现“5+ 2”城区“有路无灯”情况基本清零,提升30个街区、30条街巷、650个街角风貌……年内,这些精细治理目标,将转化为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幸福。(记者:吴亚飞)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