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丨甘孜州石渠县:构建“马蹄+车轮+指尖”立体监督格局 破解高原牧区监督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扎溪卡草原,横断山脉的褶皱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此碰撞出独特的地理风貌——在平均海拔4526米的高原上,雪峰与草原交错,河流与湿地纵横,25191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散落着161个行政村(社区)。这里牧民随季节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交织形成“地广人稀、游牧分散、山高路远”的“天然监督盲区”,致使常规监督手段难以穿透高原牧区的“神经末梢”。

为破解这一困局,甘孜州石渠县纪委监委创新打造“马蹄+车轮+指尖”立体监督网,多管齐下构建监督矩阵,让监督触角直达高原牧区。

“马蹄监督”:深入基层,流动护航

“那笔分红款本该惠及牧民群众,却被格某截留挪用。”

此前,蒙宜镇某村原村支书格某违规截留挪用集体土地流转资金的问题,在“马蹄监督”中浮出水面。驻村干部发现线索后,镇纪委迅速行动,将“失踪”资金追回并返还牧民。最终,格某被蒙宜镇纪委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面对牧民随季节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远牧点车辆难达的现状,“马蹄监督”应运而生。石渠县纪委监委有效整合乡镇纪委委员、驻村工作队和村纪检委员三支力量,对原有的“马背清风队”进行全面升级:乡镇纪委委员熟稔本地政治生态,能精准捕捉“微腐败”的苗头;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是群众信任的“传声筒”;村纪检委员作为牧民身边的“监督哨”,能第一时间感知民生痛点。三方优势互补,依托“马蹄监督”,构建起“监督+宣讲+服务”三位一体的流动监督格局,实现日常监督“零死角”、政策宣讲“入人心”、贴心服务“解民忧”。

升级后的“马背清风队”以马蹄声为尺,丈量着监督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基层监督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今年以来,共收集问题1190条,推动解决1178个,受理问题线索73件,问题线索发现率和案件查处率明显提升。

石渠县“马背清风队”深入牧区开展监督检查,收集基层“微腐败”问题线索。(单孜降泽 摄)

“车轮监督”:快速奔赴,守护民生

草原上的风还带着晨霜的凉意时,夺呷村牧民卓玛已攥着一袋过期的方便面站在小卖部前,“孩子昨天吃了这个,夜里吐得厉害,必须要有个说法!”

“山高路远,会不会没人管”的担心,被半小时后的一阵摩托车引擎声彻底打消了。“车轮监督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三天内完成整治。卓玛抚着孩子的头笑了:“这车轮子,比草原上的风跑得还快!”

这样的高效响应,源于“车轮监督”机制的优化设计。“针对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我们划分了四个片区,手绘‘网格化’路线图,摩托车、汽车轮流待命,就是要让民生问题‘接诉即查、查即快办’。”石渠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车轮监督队”把教育、医疗、食品安全这些牧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列为重点,建立“发现问题—交办整改—回访评估”的闭环流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石渠县民生领域受理问题线索量同比增长87%,“车轮子”碾过的地方,总能留下看得见的整改痕迹,成了牧区群众眼里最可靠的“移动守护”。

“车轮监督队”就食品安全开展监督检查,筑牢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防线。(益西降初 摄)

“指尖监督”:突破时空,畅达民意

“乡亲们惦记好久的医保资金问题,没想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解决了!”阿日扎镇群众的感叹,源于“码上举报”与“监督一点通”平台的高效联动。

此前,该镇纪委经“码上举报”线上监督平台接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尔某挪用医保资金的问题线索后,赓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实,及时挽回群众损失,并给予尔某党内警告处分。

“码上举报”和“监督一点通”联合构建的“指尖监督”体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搭建起一条便捷的民生诉求“高速路”。群众扫码即可一键上报问题,办理进度和结果随时可查,全过程公开透明,呈现即时性、透明性、全覆盖三大优势,让监督触手可及。

为让干部群众用好“指尖监督”这一便民举措,石渠县纪委监委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先后发放、张贴海报2500余份,开展培训宣讲60余场次,解答群众咨询1900余人次,实现22个乡(镇、场)、161个行政村(社区)宣传全覆盖。

“‘指尖监督’不仅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提升了监督效率,更为基层监督装上了‘电子眼’。”石渠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马蹄、车轮、指尖”三大监督模式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通过“三色响应机制”形成协同效应。石渠县纪委监委根据群众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启动不同响应机制,对贪污侵占类问题“标红”加急办,对工作作风类问题“标黄”限期办,对政策咨询类问题“标蓝”督促办,建立统一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在监督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各取所长,“马蹄监督”深渗透、抓隐蔽,在马蹄之间叩响偏远牧区帐篷门;“车轮监督”强联动、促整改,在车轮之下驶向问题化解第一线;“指尖监督”广覆盖、快受理,在网络云端搭建社情民意反馈高速路。作者:泽吉翁姆

编辑人员:宋丹

探索与实践丨甘孜州石渠县:构建“马蹄+车轮+指尖”立体监督格局 破解高原牧区监督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至: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扎溪卡草原,横断山脉的褶皱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此碰撞出独特的地理风貌——在平均海拔4526米的高原上,雪峰与草原交错,河流与湿地纵横,25191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散落着161个行政村(社区)。这里牧民随季节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交织形成“地广人稀、游牧分散、山高路远”的“天然监督盲区”,致使常规监督手段难以穿透高原牧区的“神经末梢”。

为破解这一困局,甘孜州石渠县纪委监委创新打造“马蹄+车轮+指尖”立体监督网,多管齐下构建监督矩阵,让监督触角直达高原牧区。

“马蹄监督”:深入基层,流动护航

“那笔分红款本该惠及牧民群众,却被格某截留挪用。”

此前,蒙宜镇某村原村支书格某违规截留挪用集体土地流转资金的问题,在“马蹄监督”中浮出水面。驻村干部发现线索后,镇纪委迅速行动,将“失踪”资金追回并返还牧民。最终,格某被蒙宜镇纪委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面对牧民随季节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远牧点车辆难达的现状,“马蹄监督”应运而生。石渠县纪委监委有效整合乡镇纪委委员、驻村工作队和村纪检委员三支力量,对原有的“马背清风队”进行全面升级:乡镇纪委委员熟稔本地政治生态,能精准捕捉“微腐败”的苗头;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是群众信任的“传声筒”;村纪检委员作为牧民身边的“监督哨”,能第一时间感知民生痛点。三方优势互补,依托“马蹄监督”,构建起“监督+宣讲+服务”三位一体的流动监督格局,实现日常监督“零死角”、政策宣讲“入人心”、贴心服务“解民忧”。

升级后的“马背清风队”以马蹄声为尺,丈量着监督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基层监督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今年以来,共收集问题1190条,推动解决1178个,受理问题线索73件,问题线索发现率和案件查处率明显提升。

石渠县“马背清风队”深入牧区开展监督检查,收集基层“微腐败”问题线索。(单孜降泽 摄)

“车轮监督”:快速奔赴,守护民生

草原上的风还带着晨霜的凉意时,夺呷村牧民卓玛已攥着一袋过期的方便面站在小卖部前,“孩子昨天吃了这个,夜里吐得厉害,必须要有个说法!”

“山高路远,会不会没人管”的担心,被半小时后的一阵摩托车引擎声彻底打消了。“车轮监督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三天内完成整治。卓玛抚着孩子的头笑了:“这车轮子,比草原上的风跑得还快!”

这样的高效响应,源于“车轮监督”机制的优化设计。“针对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我们划分了四个片区,手绘‘网格化’路线图,摩托车、汽车轮流待命,就是要让民生问题‘接诉即查、查即快办’。”石渠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车轮监督队”把教育、医疗、食品安全这些牧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列为重点,建立“发现问题—交办整改—回访评估”的闭环流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石渠县民生领域受理问题线索量同比增长87%,“车轮子”碾过的地方,总能留下看得见的整改痕迹,成了牧区群众眼里最可靠的“移动守护”。

“车轮监督队”就食品安全开展监督检查,筑牢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防线。(益西降初 摄)

“指尖监督”:突破时空,畅达民意

“乡亲们惦记好久的医保资金问题,没想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解决了!”阿日扎镇群众的感叹,源于“码上举报”与“监督一点通”平台的高效联动。

此前,该镇纪委经“码上举报”线上监督平台接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尔某挪用医保资金的问题线索后,赓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实,及时挽回群众损失,并给予尔某党内警告处分。

“码上举报”和“监督一点通”联合构建的“指尖监督”体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搭建起一条便捷的民生诉求“高速路”。群众扫码即可一键上报问题,办理进度和结果随时可查,全过程公开透明,呈现即时性、透明性、全覆盖三大优势,让监督触手可及。

为让干部群众用好“指尖监督”这一便民举措,石渠县纪委监委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先后发放、张贴海报2500余份,开展培训宣讲60余场次,解答群众咨询1900余人次,实现22个乡(镇、场)、161个行政村(社区)宣传全覆盖。

“‘指尖监督’不仅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提升了监督效率,更为基层监督装上了‘电子眼’。”石渠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马蹄、车轮、指尖”三大监督模式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通过“三色响应机制”形成协同效应。石渠县纪委监委根据群众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启动不同响应机制,对贪污侵占类问题“标红”加急办,对工作作风类问题“标黄”限期办,对政策咨询类问题“标蓝”督促办,建立统一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在监督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各取所长,“马蹄监督”深渗透、抓隐蔽,在马蹄之间叩响偏远牧区帐篷门;“车轮监督”强联动、促整改,在车轮之下驶向问题化解第一线;“指尖监督”广覆盖、快受理,在网络云端搭建社情民意反馈高速路。作者:泽吉翁姆

编辑人员: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