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故事 | 四川宜宾李庄古镇张氏:在变与不变的生活点滴之中 他们世代传承家规精神
发布时间:2023-05-24
来源:封面新闻

一个农家小院,一张桌子,一杯清茶。5月4日,当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张仲杰家的院子时,他早已穿好唐装,在门口等待。屋檐下,筑巢的燕子恰好觅食而回。一阵微风拂过,田边的院子显得那么宁静自然。

寒暄之后,记者视线扫向小桌,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籍,上面写着《张氏宗谱》四个字。翻开宗谱,第一页写着:敦孝弟、睦宗族,饬伦纪、辨职业,择交友、安义命,尚勤俭、谨婚嫁,慎丧祭、训子孙。

30字,是李庄古镇张氏家族的家规。2017年,李庄古镇张氏家族家规入选十佳“天府好家规”名单,张仲杰作为代表,前往领奖。

时隔6年,张仲杰已经78岁,虽头发花白,依然精神矍铄。抿一口茶,从李庄古镇张氏家族的辉煌过去和他对家规的理解,到家规获奖后的变与不变,他娓娓道来。最后,他感叹,“对家规的传承和践行,其实早已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


李庄古镇张家祠

代代相承

家规强调崇文尚义、义字当先

在张仲杰的回忆里,李庄古镇张氏这一脉,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他们从宜宾南溪大观镇移居到李庄板栗坳,起家耕读,后自称巨富。

“张氏家族家规,强调崇文尚义、义字当先。”张仲杰说,若展开来讲,又绕不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16个字。

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不少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需要迁移至大后方四川,在张氏家族的影响带动下,李庄乡绅罗南陔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文,为内迁的学校、机构提供教学研究场所。张仲杰的父亲张官周,正是抗战中积极促成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迁川的开明绅士之一。

“我祖母王宪群,用养老田的收入出资,在李庄创办私立宪群女子中学。我们张家人将张氏宗祠、庙宇都用作同济各个学院各个系科的教研室。”说起这些往事,张仲杰眼神中仍微微流露出自豪。

纵使时光相隔百年,不同时代,总有不同的张家人践行着同一样的张氏家规。

李庄镇龙金村村民张龙彬火场救人,用见义勇为传承家训的“义”;李庄镇永胜村村民张正明,用带头致富诠释家规的“义”;原李庄镇安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成名,用改变家乡来践行家规的“义”……

张仲杰(右)和他的老伴与小儿子

骄傲与自豪

想要重新把祖先牌位放回祠堂

每当回想起拿到“天府好家规”的荣誉那一刻,李庄古镇张氏一族人的骄傲和自豪总再次萦绕心间。每年,宜宾的张氏族人都会组织宗亲会。宜宾张氏家族宗亲会上,从成都回来后的张仲杰,谈了谈体会感想。

“很自豪,我们的家规被更多人看见和肯定,不过我们仍然保持谦虚。”李庄古镇张九明说,得奖后,李庄古镇张家乐翻了天。但老一辈高兴之余,也教育小辈要更加遵守家规家训,不要给祖宗丢脸。

尽管荣誉加身,张仲杰仍心事满满。他期盼着,有一天能将李庄古镇张氏家族宗亲会建立起来。2015年,宜宾张氏家族宗庆会成立,随后,屏山县、高县、长宁县等分会相继成立。眼看着一个个分会成立,张仲杰虽作为李庄古镇张氏一族的“老辈子”,想要发起这项工程,却力不从心。

2021年,李庄古镇张氏宗亲会也开始筹备成立,张九明和他兄弟主要负责这一块的事务。接到记者打来的电话后,张九明说出了一直以来的心愿,“想把李庄古镇张氏一族的祖先牌位,重新放回张家祠堂。”

如今的张家祠,作为一处名胜古迹矗立在李庄古镇,节假时期游人如织。这里的张家人在等待一个机会,把家规和牌位都立在祖祠里。

张仲杰一家获得最美家庭称号

李庄古镇张氏家规

传承和践行

都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今年,距离代表李庄古镇张氏一族上台领奖,已经过去6年。这6年里,张仲杰的生活单调又充实。岁月流逝,张仲杰头发日渐花白,儿孙越发懂事,他们在这个小院里,日复一日传承家规精神。

2017年夏天,张仲杰的老伴因为生病瘫痪,需要坐在轮椅上生活。从那时起,清晨或傍晚,乡间小路上,总有个老头子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在散步,他们成了最独特的“风景”。

“大儿子定居江浙那边,我们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他们夫妻俩照顾我和两个孩子,有些辛苦,但他们做得很好。”因为要照顾老人,张仲杰的小儿子和儿媳妇没有外出打工。平时周围有活就接一下,闲时就种种地。

2017年和2018年两年里,张仲杰一家连续被李庄古镇评选为“最美家庭”。2022年,张仲杰的儿媳妇被李庄古镇长虹社区评为“最美媳妇”。加上两个孙子,张仲杰一家三代六口人,其乐融融。

对张仲杰而言,他照顾老伴,儿子照顾他们,闲暇之余给孙儿们讲讲家规家训,这就是他的“小确幸”。于是,敦孝悌和尚勤俭,成了张仲杰对孙儿们强调最多的两条家规,他认为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才能够有所作为。

采访尾声,张仲杰起身合上宗谱,笑了笑,“其实我们对家规家训的传承和践行,早就已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记者:伍勇

编辑人员:陈丽霏

回访故事 | 四川宜宾李庄古镇张氏:在变与不变的生活点滴之中 他们世代传承家规精神

发布时间:2023-05-24 来源:封面新闻 字体大小: 分享至:

一个农家小院,一张桌子,一杯清茶。5月4日,当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张仲杰家的院子时,他早已穿好唐装,在门口等待。屋檐下,筑巢的燕子恰好觅食而回。一阵微风拂过,田边的院子显得那么宁静自然。

寒暄之后,记者视线扫向小桌,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籍,上面写着《张氏宗谱》四个字。翻开宗谱,第一页写着:敦孝弟、睦宗族,饬伦纪、辨职业,择交友、安义命,尚勤俭、谨婚嫁,慎丧祭、训子孙。

30字,是李庄古镇张氏家族的家规。2017年,李庄古镇张氏家族家规入选十佳“天府好家规”名单,张仲杰作为代表,前往领奖。

时隔6年,张仲杰已经78岁,虽头发花白,依然精神矍铄。抿一口茶,从李庄古镇张氏家族的辉煌过去和他对家规的理解,到家规获奖后的变与不变,他娓娓道来。最后,他感叹,“对家规的传承和践行,其实早已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


李庄古镇张家祠

代代相承

家规强调崇文尚义、义字当先

在张仲杰的回忆里,李庄古镇张氏这一脉,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他们从宜宾南溪大观镇移居到李庄板栗坳,起家耕读,后自称巨富。

“张氏家族家规,强调崇文尚义、义字当先。”张仲杰说,若展开来讲,又绕不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16个字。

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不少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需要迁移至大后方四川,在张氏家族的影响带动下,李庄乡绅罗南陔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文,为内迁的学校、机构提供教学研究场所。张仲杰的父亲张官周,正是抗战中积极促成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迁川的开明绅士之一。

“我祖母王宪群,用养老田的收入出资,在李庄创办私立宪群女子中学。我们张家人将张氏宗祠、庙宇都用作同济各个学院各个系科的教研室。”说起这些往事,张仲杰眼神中仍微微流露出自豪。

纵使时光相隔百年,不同时代,总有不同的张家人践行着同一样的张氏家规。

李庄镇龙金村村民张龙彬火场救人,用见义勇为传承家训的“义”;李庄镇永胜村村民张正明,用带头致富诠释家规的“义”;原李庄镇安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成名,用改变家乡来践行家规的“义”……

张仲杰(右)和他的老伴与小儿子

骄傲与自豪

想要重新把祖先牌位放回祠堂

每当回想起拿到“天府好家规”的荣誉那一刻,李庄古镇张氏一族人的骄傲和自豪总再次萦绕心间。每年,宜宾的张氏族人都会组织宗亲会。宜宾张氏家族宗亲会上,从成都回来后的张仲杰,谈了谈体会感想。

“很自豪,我们的家规被更多人看见和肯定,不过我们仍然保持谦虚。”李庄古镇张九明说,得奖后,李庄古镇张家乐翻了天。但老一辈高兴之余,也教育小辈要更加遵守家规家训,不要给祖宗丢脸。

尽管荣誉加身,张仲杰仍心事满满。他期盼着,有一天能将李庄古镇张氏家族宗亲会建立起来。2015年,宜宾张氏家族宗庆会成立,随后,屏山县、高县、长宁县等分会相继成立。眼看着一个个分会成立,张仲杰虽作为李庄古镇张氏一族的“老辈子”,想要发起这项工程,却力不从心。

2021年,李庄古镇张氏宗亲会也开始筹备成立,张九明和他兄弟主要负责这一块的事务。接到记者打来的电话后,张九明说出了一直以来的心愿,“想把李庄古镇张氏一族的祖先牌位,重新放回张家祠堂。”

如今的张家祠,作为一处名胜古迹矗立在李庄古镇,节假时期游人如织。这里的张家人在等待一个机会,把家规和牌位都立在祖祠里。

张仲杰一家获得最美家庭称号

李庄古镇张氏家规

传承和践行

都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今年,距离代表李庄古镇张氏一族上台领奖,已经过去6年。这6年里,张仲杰的生活单调又充实。岁月流逝,张仲杰头发日渐花白,儿孙越发懂事,他们在这个小院里,日复一日传承家规精神。

2017年夏天,张仲杰的老伴因为生病瘫痪,需要坐在轮椅上生活。从那时起,清晨或傍晚,乡间小路上,总有个老头子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在散步,他们成了最独特的“风景”。

“大儿子定居江浙那边,我们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他们夫妻俩照顾我和两个孩子,有些辛苦,但他们做得很好。”因为要照顾老人,张仲杰的小儿子和儿媳妇没有外出打工。平时周围有活就接一下,闲时就种种地。

2017年和2018年两年里,张仲杰一家连续被李庄古镇评选为“最美家庭”。2022年,张仲杰的儿媳妇被李庄古镇长虹社区评为“最美媳妇”。加上两个孙子,张仲杰一家三代六口人,其乐融融。

对张仲杰而言,他照顾老伴,儿子照顾他们,闲暇之余给孙儿们讲讲家规家训,这就是他的“小确幸”。于是,敦孝悌和尚勤俭,成了张仲杰对孙儿们强调最多的两条家规,他认为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才能够有所作为。

采访尾声,张仲杰起身合上宗谱,笑了笑,“其实我们对家规家训的传承和践行,早就已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记者:伍勇

编辑人员:陈丽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