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万元的土地补偿款终于拿到了,多亏了巡察组!”前不久,面对前来回访的巡察组干部,成都市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江安河社区张大爷喜笑颜开。此前,巡察组在走访中得知,部分群众的土地补偿款长期未能兑付。巡察组随即将其列入立行立改事项,督促社区党委及时整改,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自2022年12月成为省委巡视办对村(社区)巡察试点区以来,武侯区委巡察机构紧扣城市社区特征,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巡察监督模式,以“小切口”精心选题、答题、解题,推动社区巡察工作向精准化拓展、重点领域发力、群众身边延伸。
分类施巡 提升社区巡察精准度
 “巡察要突出重点、分类施巡,杜绝‘一刀切’。”武侯区委巡察办负责人黄蓉鹃在谈及高效开展社区巡察时,将社区精准分类、科学施策置于首位。
武侯区结合城市社区人口多、专项资金多、诉求多元等特点,采取“收集资料、确定指标、对标评判、综合排位、分类审定”五步工作法,从14个区级部门和11个街道提供的32种基础数据中选取社区党组织建设、集体资产金额等11项指标权重赋分,将72个社区划分为重点类(27个,占比37.5%)和一般类(45个,占比62.5%。)
依据社区分类,从政策、责任、权力维度梳理形成“基础清单”,对标中央巡视办对村(社区)巡察监督“四个聚焦”,构建“1+N”社区巡察监督“重点清单”库,包含1类“共性清单”和聚焦“三资”管理、老旧院落等领域的10类“个性清单”,为巡察提供“靶向”指引。

巡察组到机投社区了解民生保障情况。(金永莉 摄)
巡察时,巡察组按“共性化派单+个性化点单+特色化加单”形成“个体清单”。依此开展巡察,目标更明确,监督更精准,改变了过去“蜻蜓点水”式巡察。截至目前,平均每个社区发现问题约35个,党组织建设、集体“三资”管理等深层次问题增幅达200%。
试点以来,巡察干部走访居民1.2万余人(次),参与码上巡34万余人(次),向社区反馈问题978个。
“清单化+制度化” 社区巡察减负增效
“原以为巡察会打乱工作节奏,没想到反而减轻了负担。”武侯区八届区委第七轮巡察启动后,簇锦街道某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如此感慨。
上一轮巡察以来,武侯区委巡察机构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以“清单化+制度化”优化流程,在巩固巡察提质增效年成效的同时,切实为基层减负。
为精简会议和文件,区委巡察办制定《巡察社区党组织工作流程指引》,将“常规直巡社区”从46个环节减少为21个环节,“街道社区一体巡”和“专项巡察社区”减至10个,并形成工作环节图和流程图,方便工作人员快速掌握。巡察见面会、动员会、宣传发动会合并召开,时长控制在1个小时内,取消社区自查问题报告,仅提供自查问题台账清单。截至目前,社区巡察减少会议场次近50%,减少报送资料数量近60%。

巡察组正在查看社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金永莉 摄)
针对部分抽调巡察干部经验不足等问题,区委巡察办除在巡前展开全方位培训外,还建立31项社区巡察制度,形成《社区巡察制度汇编》“电子包”发放给巡察“新兵”。整理50个常用文书模板,形成《社区巡察工作手册》“口袋书”,为巡察工作提供“作战指南”,以“流程化+制度化”助力巡察干部轻装上阵。
“六改”模式 推进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
边巡边改、立行立改是武侯区委巡察机构以民生为导向的生动体现。为提升整改效能,武侯区明确立行立改事项范围,制定《深化社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办法》,建立“未巡先改、自查自改、边巡边改、立行立改、街道督改、部门领改”六改模式,对社区无力整改的,压实街道部门责任,推动整改落实。
“我们制发《区委巡察整改工作手册》及工作流程图,明确7个方面17个环节整改任务,以清单、图表、模板等形式细化指导。”黄蓉鹃介绍,有了手册和流程图,被巡察党组织实现从“照单全收”到“照图全改”,推动巡察监督、整改、治理贯通。此外,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对新任“一把手”开展巡察整改提醒谈话,发放工作提示单,确保“新官必理旧账”。对整改迟缓的单位印发7份督办通知,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整改。
为评估整改效果,武侯区委巡察机构建立“党内评估+群众评议”双评机制、“五方会审”销号机制、巡察整改“回头看”三项机制,完善评估标尺。试点以来,巡察整改推动解决群众出行难等急难愁盼问题110余件,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巡察就是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试点工作开展至今,武侯区纪委监委对社区拆迁领域立案35件35人,涉及社区党委书记5人、“两委”成员16人,移送司法19人,挽回财政资金上亿元;立案查处社区“三资”领域案件104件112人,挽回集体资金上千万元。(作者:吴涛 宁敏 金永莉)
编辑人员: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