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集体资产里怎么少了几间彩钢棚?”不久前,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在运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开展日常数据核查时,发现雪口山镇曙光社区的集体资产登记与实际状况存在出入——系统显示存在的彩钢棚,现实中却不翼而飞。

马边县纪检监察干部在该县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了解有关情况。(王影 摄)
接到县纪委监委“核实集体资产实际情况”的“派单”任务后,雪口山镇纪委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然而,眼前的景象更让人意外:原本应搭建彩钢棚的地块,竟整齐地矗立着数间门市,其中还有一家正在营业的小饭店。
“里边请,几位想吃点什么?”见有人驻足,饭店老板娘热情迎出来。
“大姐,印象中这里以前是社区的彩钢棚,什么时候变成门市了?”镇纪委干部不动声色地试探道。
“我在这儿开店好几年了,没听说过什么棚子。”老板娘眼神闪烁,随即转身回避。
到底是公家的“棚”,还是私人的“店”?为查清事实,镇纪委迅速成立核查组,重新调阅曙光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三资”系统数据和纸质档案,白纸黑字再三确认,彩钢棚属集体资产,地址无误。
随后,核查组在周边开展了走访。
“大哥,那边几间门市的地方,之前应该建的是社区的彩钢棚吧,现在怎么连饭店都有了?”核查组询问一位村民。
“噢,那里之前确实是社区建的棚子,不过后来被封起来,改造成了门市。”村民回答道,“至于饭店,是咱们这儿组长的妻子开的,至于是不是租的就不清楚了。”
集体资产对外出租,必须经村民大会集体商议。面对“是否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的追问,该村民明确表示并无印象。
至此,事情原委逐渐清晰。已然“心里有数”的核查组立刻找到该组组长李某深入谈话。
“您妻子是否在组里的门市经营饭店?”
“是的,做了几年小生意。”李某神色如常。
“您是否清楚这些门市是由社区彩钢棚改造而来?集体资产出租,有没有履行民主程序和相关记录?”核查组连续发问。
“这……是我一时糊涂,昏了头……”眼见无从辩驳,李某低下头,随后将事情经过和盘托出。
原来,几年前,李某见集体彩钢棚长期闲置,便动起了“变公为私”的念头。他与时任社区干部赫某商议后,两人在未履行任何民主程序的情况下,擅自将9间彩钢棚加砌围墙改造为门市,其中6间归李某使用,3间归赫某。李某将其中3间交由妻子经营饭店,其余则与赫某一同用于出租盈利。截至案发,李某违规获利0.8万元,赫某获利1.6万元,均用于个人开支。
最终,赫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李某受到政务警告处分,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已全部退回。
针对该案反映出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混乱、集体资产分配不公、集体资源流失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马边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统筹“室组片地”监督力量,并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推动问题线索精准发现、高效查处。今年以来,该县已立案查处相关违纪违法案件34件,处理处分28人。
为推动从“被动改”向“主动治”深化,马边县纪委监委构建“平台数据赋能、乡镇监管在前、纪委监督跟进”的监管体系,以“资产清底、问题清仓、干部清廉、群众清楚”为标准,督促各村、社区严格落实公开公示、村务监督等规定,持续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截至目前,已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17份,整改问题86个,推动完善相关制度2项。(作者:吴垠昕)
编辑人员:肖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