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近日,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纪委副书记何金意外收到一个快递包裹,打开包裹,里面是一面写有“情系百姓,服务为民,高效务实,无私奉献”的锦旗。送这面锦旗的人,是四方井村的村民杨达燕。由于长期在外地打工,杨达燕选择通过快递方式,送上了这面锦旗。
【采访】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村民杨达燕的姐姐 杨达会:快递是我弟弟杨达燕寄给何书记的,里面是他送给何书记的锦旗,是为了感谢她帮了我家的大忙。
这温暖的一幕,背后是会东县纪委监委通过“线上+线下”创新监督模式,破解惠民补贴发放难题的生动实践。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2024年7月。当时,会东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登录“会东县阳光便民监督大数据平台”查收群众诉求。一条来自杨达燕的留言引起了他的注意,留言上写道:“我是四方井村村民杨达燕,我家2021年到2024年的耕地地力补贴一直没到账,问过乡、村干部,均回复说已经发放到我父亲卡上,但我父亲已于2018年去世!”
收到情况反映后,党风政风监督室立即将该诉求形成问题线索移交到案件监督管理室,案件监督管理室第一时间将线索层报领导审批后转给老君滩乡纪委办理,要求核查杨达燕的补贴发放记录,并列为重点督办事项,纳入监督台账。
【采访】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纪委副书记 何金:县纪委监委搭建大数据监督平台,就是为了让群众的诉求能直达纪委,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当我收到县纪委案管室转给我的这条线索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简单的漏发,背后或许存在监管漏洞。
接到线索后,老君滩乡纪委副书记何金马上找到工作人员登录补贴发放系统核查,结果令人费解:系统显示,2021年至2024年,杨达燕家的耕地地力补贴均已足额发放,资金全部打入了一个社保卡账户。“补贴明明发了,怎么会没收到?”带着疑问,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对账户信息,发现这个账户的持有人是杨达燕的父亲,而老人早在2018年就已去世。
【采访】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惠民补贴发放工作人员 杨泽国:我们反复核对了系统数据,确认补贴确实打入了已故老人的账户。这说明补贴登记、上报环节肯定出了问题,必须彻底查清。
为了查明真相,乡纪委工作人员找到当时负责补贴登记上报的村文书王某某,询问其杨达燕家的耕地地力补贴接收账户为何是已故老人的账户。经过村文书王某某的回忆,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2019年,杨达燕因父亲去世,曾向村委会申请将补贴账户变更为自己的社保卡,当时王某某按程序办理了变更,杨达燕也顺利收到了2019年、2020年的补贴,但未对补贴登记册上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正。2021年,乡政府要求各村核对更新2018年的补贴登记册,王某某因工作敷衍,未仔细核对就上报“信息无误”,导致后续三年一直沿用这版错误表册,补贴连续四年错打入已故老人账户。
【采访】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纪委副书记 何金:王某某当时觉得之前已经变更过账户,应该不会有问题,就没认真核对。因为他的疏忽,导致村民的补贴晚到了四年。
查清事实后,何金第一时间联系远在外地务工的杨达燕,告知其核查结果。考虑到杨达燕的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无法独自办理取款手续,何金主动协调村委会开具证明,陪同老人前往银行,顺利取出了3407元补贴。
【采访】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村民杨达燕的姐姐 杨达会:真的感谢纪委的同志!不然估计这个钱真的拿不回来了。
事情解决后,老君滩乡纪委对王某某及村“两委”负责人
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其全面排查全村补贴发放情况,整改监管漏洞。而这起案例,也推动会东县纪委监委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监督模式:线上,通过大数据平台比对补贴信息与户籍、死亡人员数据,精准筛查异常线索;线下,组织纪检干部常态化入户走访,核查问题线索。
【采访】凉山州会东县纪委副书记 监委副主任 王浩:我们通过“线上大数据筛查+线下入户核查”的创新模式,已累计收集群众问题7436个,解决5863个,返还群众财物1.07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擦亮监督“探头”,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主持人:
会东县用“线上+线下”的创新监督,精准揪出了补贴发放中的“糊涂账”;而在成都简阳市,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乱象,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创新推出“交叉检查”模式,精准发现并查处了一批典型问题,守护了集体“家底”。
【正文】今年3月,由简阳市纪委监委统一组织,来自不同镇(街道)的纪检监察干部组成交叉检查组,采取“直插现场”的方式对村级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在对极乐村的社治资金项目进行核查时,检查组翻阅台账发现,该村党委副书记杨某负责的9个社治资金项目,竟由其他村村干部作为法人代表的第三方组织承接,且部分项目未履行公开招投标程序。
【采访】成都简阳市禾丰镇纪委书记 蒋青淞:以往的自查容易受人情干扰,问题难发现,我们创新“大循环双随机”,来不同的镇、街道的纪检监察干部组成交叉检查组,采取按照“A查B B查C C再查D”互不重叠,“南到北 东到西 然后再随机”的检查方式,让异地干部互相查,很快就发现了极乐村的相关问题。
经查,2020年至2022年,该村党委副书记杨某在负责社治资金项目时审核把关不严,违规将三个应公开招标的环境整治项目交由村委会自行实施采购,还让其他村村干部作为法人代表的第三方组织承接9个项目,违反相关规定。2025年6月,杨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采访】成都简阳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 扎西根嘎:交叉检查就是要打破“本地保护”,让监督更具刚性。杨某的案例暴露出“三资”管理中的监管漏洞,我们必须举一反三,全面整治。
以杨某案为突破口,简阳市纪委监委创新推出“交叉检查+全链治理”模式,在全市开展“三资”领域专项整治。一方面,持续深化“大循环双随机”交叉检查,对22个镇(街道)的“三资”项目进行全覆盖核查;2025年以来,简阳市对辖区内272个村(社区)开展交叉检查,共涉及村(社区)项目3000多个,涉及金额2亿余元,从发现问题中分析研判问题线索85条,其中涉及违反廉洁纪律问题线索12条,违反群众纪律问题线索6条。
【采访】成都简阳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 扎西根嘎:为确保交叉检查走深走实,我们采取“清单+指引”方式,注重“室组地”联动指导,由纪检监察室和相关纪检监察组运用日常监督经验,结合各镇(街道)实际帮助镇村交叉检查人员理清工作思路,推动提升发现问题线索的质效和能力。
不仅如此,简阳市为了提升村级集体“三资”的管理能力,市纪委监委还建立“纪委提级监督+部门监管+镇村联动”机制,打造3个“三资”监管“清廉样本”。平武镇尤安村就是“清廉样本”之一。
【采访】成都简阳市平武镇尤安村党委副书记 魏霖:作为“清廉样本”,我们现在的每一项资金支出、每一项资产租赁,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镇纪委备案,全程公开公示,再也不会出现“暗箱操作”情况。
同时,简阳市还制定《村干部违规承揽项目十项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挂靠承包、交叉承揽”等行为;为291个村(社区)配备431名“阳光交易”联络员,推动“三资”交易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施工自检、监理巡检、业主抽检、纪检督查”四级监管体系。
【采访】成都简阳市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 何兴:现在有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创新监督,加上四级监管体系,
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工程质量和公共资金安全有了双重保障。
专项整治以来,简阳市共排查“三资”领域问题77个,党纪政务处分84件84人,追回违纪资金224余万元,农村产权累计交易金额达6.49亿元,交易规模位居成都市第一位。
【采访】成都简阳市纪委常委 周婷:我们通过创新交叉检查模式,精准发现问题,用全链条的治理堵塞漏洞,就是要让集体“家底”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主持人:
无论是会东的“线上+线下”监督,还是简阳的“交叉检查+全链治理”,都是四川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创新监督模式的生动实践。正是这些精准高效的监督,对基层“微腐败”露头就打,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创新监督方式,紧盯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用铁纪守护民生福祉。
好,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周再见。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