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端午品“粽”
发布时间:2021-11-19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

关于端午节的记忆,一定离不开粽子。记得小时候,外婆总会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食材,新鲜的粽叶、饱满的糯米、丰富的馅料……外婆包粽子的时候,家里的小孩总喜欢围在她身旁笑着闹着,她的手特别巧,总能麻利地把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熟练地舀一勺糯米填充,再用粽叶把糯米包裹得严严实实,最后用细线一绕一捆,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

外婆总说,一个好的粽子外形要端正,馅料要软糯,还要煮不散,就像做人一样。年少时听不懂的话,而立之年却字字有感,原来这粽叶、粽心和粽绳都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叶”棱角分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背后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选用的粽叶有所不同,有箬叶、柊叶、芦苇叶等。粽子的包法也是形态各异,古代盛行以牛角祭天,所以当时作为祭祀品的粽子多为角形,现在常见的还有尖三角形、正三角形、正四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但无论哪种形状,总是棱角分明、端正对称。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中纪念屈原之说最为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据说过去的粽子必须要包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才能投到江中祭祀屈原。从“咬文嚼字”上看,“端”与“正”同义,“午”与“五”相通,“端午”即“中正”。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认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才能找到问心无愧的归宿。我想,外婆口中的“形端”正是为人不卑不亢、处事不偏不倚,正如包粽子一般,如若“私心”太多太重,必定难以包裹,恰到分寸,方能成形。

“心”包容并蓄。由于各地饮食习惯差异,粽子也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看,粽子有甜咸之分,从馅料上看,有红豆、绿豆、小枣、蛋黄、火腿、五花肉等类型。无论馅料是何种口味,和着糯米,总能被清新的粽叶所“包容”。上锅一煮一蒸后,这样的“包容”更有了温度,再生硬的“心”也熟软了,再干冷的馅儿也温热了,待粽子出锅,满屋清新、唇齿留香。粽子的这份“包容”,正如与人相处,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苛责。曾国藩作为晚清最著名的能臣之一,他坚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秉持一颗“包容”之心,在初办团练时打破深厚的宗族和地域观念,广泛接纳各路英才,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愿意为他尽忠效劳。《淮南子》说: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包容”就是包得住、容得下,包住了便不是问题,容下了即是简单,有“容”则“易”,故称“容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一个成熟宽厚的人,让自己活成一盏灯、一片霞、一束光,温暖他人,也照亮自己。

“线”张弛有度。粽子需要绳子捆绑,传统的粽绳是棕叶撕成的长条,绑的松紧程度也是大有讲究。绑太紧不利于糯米和馅料的融合,太松又容易露馅而且粘黏粽叶,这都会影响粽子的外观和口感。像外婆这样经验丰富的老人们还会考虑馅料的类型,比如肉粽和豆沙粽就要相对绑松一些,前者太紧会收缩肉汁,后者太紧容易把豆沙挤到糯米外面,可见其中学问之深。《道德经》说:凡事张弛有度,否则物壮则老。“张弛有度”是一种“平衡”的智慧,而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平衡协调”的关系。端午之后湿热渐盛,人极容易生病,所以人们会在端午这天集体祈福辟邪,通过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来适应自然的变化,化解不利因素,祈求身心健康。其实人生的兴衰成败、高潮低谷,也都在这张弛之间见分晓,只有该做加法时层层加码,该做减法时步步剥离,我们才能在这取舍之间触摸到理想生活的模样。愿我们也能如这粒小小的粽子一般,松开紧绷的心弦,剥掉纷乱的思绪,进退有度、左右有局,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作者:史南西  眉山市东坡区纪委监委)

编辑人员:肖杨

清风文苑 | 端午品“粽”

发布时间:2021-11-19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 字体大小: 分享至:

关于端午节的记忆,一定离不开粽子。记得小时候,外婆总会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食材,新鲜的粽叶、饱满的糯米、丰富的馅料……外婆包粽子的时候,家里的小孩总喜欢围在她身旁笑着闹着,她的手特别巧,总能麻利地把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熟练地舀一勺糯米填充,再用粽叶把糯米包裹得严严实实,最后用细线一绕一捆,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

外婆总说,一个好的粽子外形要端正,馅料要软糯,还要煮不散,就像做人一样。年少时听不懂的话,而立之年却字字有感,原来这粽叶、粽心和粽绳都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叶”棱角分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背后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选用的粽叶有所不同,有箬叶、柊叶、芦苇叶等。粽子的包法也是形态各异,古代盛行以牛角祭天,所以当时作为祭祀品的粽子多为角形,现在常见的还有尖三角形、正三角形、正四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但无论哪种形状,总是棱角分明、端正对称。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中纪念屈原之说最为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据说过去的粽子必须要包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才能投到江中祭祀屈原。从“咬文嚼字”上看,“端”与“正”同义,“午”与“五”相通,“端午”即“中正”。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认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才能找到问心无愧的归宿。我想,外婆口中的“形端”正是为人不卑不亢、处事不偏不倚,正如包粽子一般,如若“私心”太多太重,必定难以包裹,恰到分寸,方能成形。

“心”包容并蓄。由于各地饮食习惯差异,粽子也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看,粽子有甜咸之分,从馅料上看,有红豆、绿豆、小枣、蛋黄、火腿、五花肉等类型。无论馅料是何种口味,和着糯米,总能被清新的粽叶所“包容”。上锅一煮一蒸后,这样的“包容”更有了温度,再生硬的“心”也熟软了,再干冷的馅儿也温热了,待粽子出锅,满屋清新、唇齿留香。粽子的这份“包容”,正如与人相处,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苛责。曾国藩作为晚清最著名的能臣之一,他坚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秉持一颗“包容”之心,在初办团练时打破深厚的宗族和地域观念,广泛接纳各路英才,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愿意为他尽忠效劳。《淮南子》说: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包容”就是包得住、容得下,包住了便不是问题,容下了即是简单,有“容”则“易”,故称“容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一个成熟宽厚的人,让自己活成一盏灯、一片霞、一束光,温暖他人,也照亮自己。

“线”张弛有度。粽子需要绳子捆绑,传统的粽绳是棕叶撕成的长条,绑的松紧程度也是大有讲究。绑太紧不利于糯米和馅料的融合,太松又容易露馅而且粘黏粽叶,这都会影响粽子的外观和口感。像外婆这样经验丰富的老人们还会考虑馅料的类型,比如肉粽和豆沙粽就要相对绑松一些,前者太紧会收缩肉汁,后者太紧容易把豆沙挤到糯米外面,可见其中学问之深。《道德经》说:凡事张弛有度,否则物壮则老。“张弛有度”是一种“平衡”的智慧,而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平衡协调”的关系。端午之后湿热渐盛,人极容易生病,所以人们会在端午这天集体祈福辟邪,通过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来适应自然的变化,化解不利因素,祈求身心健康。其实人生的兴衰成败、高潮低谷,也都在这张弛之间见分晓,只有该做加法时层层加码,该做减法时步步剥离,我们才能在这取舍之间触摸到理想生活的模样。愿我们也能如这粒小小的粽子一般,松开紧绷的心弦,剥掉纷乱的思绪,进退有度、左右有局,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作者:史南西  眉山市东坡区纪委监委)

编辑人员:肖杨